国粹以国学为依托,而国学更为宽泛。
流风所播,遂至庸昏淫暴之主,不仅操九有之大权,亦得被重华之美号。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。
[40]还有人说荀子是肯定霸道,甚至称许霸道,把它当作王道的次生形态、过渡形态、补充形态的。荀子主张,治国理政,临事接民,应有功必赏,有罪必罚,无功不赏,无罪不罚(《荀子·王制》),制号政令,欲严以威。故君上弊而无睹,贤人距而不受,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,蒙佯狂之色,视天下以愚。王与霸都是被肯定的,没有政治路线的含义。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与孔孟不同的是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。
(《荀子·君道》) 就这一段话来说,荀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:第一,任何法都要靠君子来实施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而所谓正名,具体来说,就是通过礼乐制度的恢复,使社会处于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(《论语·颜渊》)这样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,也就是要使封建宗法制中的各等级各安其位,各享其权,各尽其义,不能彼此僭越,否则,诚如齐景公所说:善哉。而梁任公这本《德育鉴》,其实应该叫《修养鉴》。
一直保有这种状态,你才能存天理之本然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梁漱溟来的时候,正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。这里的敬畏不是对一个具体事物、具体对象的敬畏,如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神灵的敬畏,而是一种一般的内心状态,就是不放松,总有一种警觉的意识。
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所以,郑玄解释的重点还是在做事情的行为上。
由于传统道德修养内容丰富,而慎独和内省又是最基本的内容,所以我今天就集中讲这两个问题。主敬者,外而整齐严肃,内而专静纯一,斋庄不懈,故身强。《德育鉴》把他多年选录的语录作了个编排整理。《新民说》前期主要是讲公德,好像私德不用讲。
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的时候,他会产生非分的想法,而这些非分的想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,就是肆意妄为,做出欺骗他人的坏事。以上说的慎独,所代表的都是一种自警的意思。如此省察,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,初学最要知此。在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中,朱熹把慎独解释为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修养、一种检查,这在整个儒家修养理论的历史上是有意义的。
慧能只是说你这个还不是最上乘的佛法,但是最上乘的佛法一般人是达不到的。余老矣,亦尚思少至吾功,以求万一之效耳。
你的内心还要时时自省,这样你就能心胸安泰。如果在修养的功夫上,你果然能够做到这四点,成效就自己会来。
他还提到,唐末五代时有一个瑞岩和尚,经常自己问自己说:主人翁,惺惺否?惺惺的意思就是要有警觉,别迷迷糊糊、昏昏沉沉。比如,《周易》中《蹇》卦说,山上有水,蹇,君子以反身修德。后来,佛教就把这个叫做常惺惺法。(四)曾国藩的《君子慎独论》 慎独经过起、承、转之后,在清代又出现了合。第一句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,第二句是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梁启超《德育鉴》第五项讲省察克制:随时省察,每一动念,每一发言,每一用事,皆必以良知以自镜之。
五祖看见以后,却拿鞋把它擦了,说亦未见性。他后来讲,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怎么来的?我是看着梁任公(任公是梁启超的号)编的《德育鉴》这本书,才对传统文化引起了兴趣。
这跟我们今天谈的这个问题有关。梁漱溟小时候根本就没念过四书五经,他念的是新式小学。
它代表了人的一种自觉、一种自觉的要求:即使没有什么过失,也要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意思是,你的行为没有动,没有迹象,但你心里面的念头已经动了。
他在家书里面有时候也说慎独则心安。其实,神秀讲的是面对大众的,是对的。所以我说梁任公《德育鉴》应该叫《修养鉴》。后人把《中庸》分章,第一章叫《中庸》首章,里面有几句话:一是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
可是,他讲的这个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,其实不是我们完全传统的东西,是跟社会主义密切结合在一起的,所以我们叫做儒家的社会主义。前面讲的戒慎恐惧敬畏之心,是你没有自己的意识活动,意识活动还没有起来的时候。
蔡元培(1868-1940)先生对文化有一个特殊的看法,就是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——兼容并包,今天也仍是北大的宗旨,对今天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。梁启超(1873-1929)早期学的东西,主要是训诂考据,对德育体会不深。
梁启超讲,怎么建立公德心是中国人碰到最大的问题,公德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,当然他也讲了关于权利、自强等核心价值观念。到了唐代以后,受到佛教的影响,佛教不讲存心养性尽心知性,它是讲明心见性。
他就从几十年所总结的前人经验,主要是从儒家方面找这些方法。他的解释不是单独的解释,而是把上面两句话连在一起来理解。这里讲一些古人的提法。蔡元培《中国人的修养》这本书里面,其实没有怎么讲修养,他是讲道德的,就是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和道德规范。
在宋代,朱熹不用慎独,而是用谨独。另外一方面就是内心保持警戒之心。
莫显乎微,是说微细的东西是最显眼的。什么是本来面目?在佛教,本来面目就是你的佛性很清静。
朱熹说: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,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。在《论语》里面还有一个说法:子曰:‘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